名片夾的微小調整,為小皮件的美好未來呼喊
2023/1/14
大家好! 我是工藤,是孟加拉商品開發與皮件商品的負責人。 幾年前有連載過媽媽日誌(兼顧育兒與工作的媽媽主管-工藤理惠子小姐,曾在日本官網上連載過日誌)。 如果是之前的讀者朋友,好久不見! 雖然很突然, 但因為最近發生了令人開心的事情, 想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 所以寫下了這篇文章,就是本系列專欄的首篇故事。 新夥伴。新團隊 2022年的二月開始, 皮件團隊加入了強而有力的夥伴- 擔任國內外皮件企劃與生產顧問的荻原先生, 與擁有許多經驗的資深皮件職人小林先生。 一直以來,MOTHERHOUSE的皮件製作 都是現有的包款延伸並獨家鑽研製作。 我們和產地工廠的打樣的職人們交流發想、共同開發, 但在許多情況之下, 例如:怎麼做能變得更漂亮?怎麼讓這裡更薄,更好用? 面對諸如此類的難題,我們難以找到解答。 從此之後,我們能從荻原先生與小林先生得到建議, 在日本打樣並將範本送至孟加拉,多麼鼓舞人心的好消息!


聖誕禮物推薦專區
2022/12/7
鑽石系列新登場
一起來感受每一顆都與眾不同、世上僅此一枚的鑽石光輝之美。
Antique全新推出L型短夾。
講求口袋般的輕薄尺寸,容量也能裝入鈔票、零錢與信用卡。
海繪 Umie 耳環新上市
2022/11/4
貝殼特有的幻彩光澤讓這款耳環展現多變的豐富表情。超越國境、彼此相連的情誼~ 關於“翠”的幕後故事
2022/7/27
大家好! 這裡是JEWELRY MOTHERHOUSE生產部門的負責人稻葉。 這次要跟大家介紹的是來自印尼的珠寶 “翠(midori)” 的開發幕後、與生產國有關的一些小插曲。 “翠”這款珠寶採用的是印尼人稱之為「印尼翡翠」、 溫暖綠色調的天然石——軟玉(編按:也是俗稱的和闐玉), 和被稱為「硬玉」的翡翠雖然色調相近, 卻是不同的寶石。 在開發初夏的珠寶時, 我們想一直想找像5月的誕生石翡翠那樣, 有著明亮綠色的彩色天然石。 生產國之一的緬甸雖然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翡翠產地, 但由於政治局勢的動盪,目前很難前往當地進行素材的尋找與開發。 不得不放棄尋找緬甸的翡翠這件事, 工坊的大家都相當不甘心。 而這時給予大家一線希望的,是印尼工坊的staff。 調查印尼有沒有出產翡翠後, 我們得知印尼西部的蘇門答臘島北方, 一個名為亞齊的地方有出產被稱作「印尼翡翠」的天然石。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印尼國內的交通也相當困難, 所以當地的合作夥伴幫我們聯絡了住在亞齊的老朋友。 而在與開採方遠距溝通的過程中, 我們了解到所謂的印尼翡翠其實是名為「軟玉」的天然石。 亞齊送來的原石不論色彩深淺或紋理都相當多變。 對於重視素材的個性進行商品開發的我們, 可說是相當完美的。 為了盡快開始軟玉珠寶的開發, 我們將天然石送往中部的爪哇的切割職人。 為了盡可能表現每顆原石與眾不同的個性,採用了簡約的圓鈕狀切割。 我們則在位於日惹的工坊將金片敲出獨一無二的紋理, 將之與切割後的天然石結合,新作“翠”於焉完成。 亞齊、中部爪哇,再來是日惹。 將印尼的各個地區彼此串連後才得以誕生的珠寶“翠”。 印尼的大家都說 「這款珠寶是從緬甸的大家的構思中誕生的。」 從緬甸到印尼, 超越國境、不甘放棄的這份意念,藉由珠寶彼此串連。 以這次的開發為契機, 我們會持續向前邁進,繼續迎接更多的挑戰。 希望大家也能夠藉由珠寶感受到這份正向的意念。 JEWELRY MOTHERHOUSE 稲葉潤紀關於孟加拉洪災的援助
2022/7/19
我們包包的生產國孟加拉近期遭遇了大規模的洪災侵襲。 工廠所在的首都達卡雖然沒有太嚴重的損失, 但全國需要幫助的受災戶超過了700萬人, 其中也包含了我們Staff的親族及友人。 有鑑於此,MOTHERHOUSE決定動用會員卡制度所累積的社會貢獻基金, 為當地提供援助。 首批的援助行動是由社長山口繪理子小姐與當地的工廠長馬穆先生一起 深入受災嚴重的錫爾赫特地區, 發送五百份包含米、食鹽水、馬鈴薯、油、衣服及藥物的物資包。


大量生産與工作桌
2022/6/27
「大量生產」與「手工」並非相互對立的。 我所挑戰的,是「不妥協」的商品製作。 在孟加拉的自營工廠,我們正在實踐 「展現美麗的職人技藝以及兼顧有效率的操作流程」 至今為止生產過的、超過4000種以上的包包,都是由職人手工製作。在保有細膩手工的同時,我們的工廠每個月會生產將近一萬個包包(編按:此處均為2019年時的數據)。 當初建立工廠的理念,就是「如何有效率地進行手工生產」。 如果要說與一般的工廠最不一樣的地方,大概就是我們沒有採用「流水線生產」。 在生產樓面建立了13個小小團隊。 負責生產的樓面,有13個小小的團隊。每個團隊負責不同製作不同的包型。 「托特包A」組、「後背包A」組等,大概是這樣的感覺。 除了素材的剪裁是由裁切團隊負責的之外,後續的所有過程都是由各個組別在各自的工作桌上完成的,最後的細部修飾也不例外。 與無法了解產品完整樣貌的「分工」不同,可以說整個生產過程,都是在一張工作桌上完成的。 所以儘管是工廠(的生產模式),依然常常可以聽到職人們說「這個包包是我負責製作的」。 職人們也能夠透過這樣的工作模式有所成長 工作桌模式的優點之一,就是有不良品產生的時候,可以明確找出是哪一個工作桌的問題。 我們的商品在客人看不見的地方附有寫著小小數字的標籤,可以經由數字去追溯這個包是在什麼時間、由哪張工作桌製作的。 日本一旦發現有不良品,就會回報給擔當生產的工作桌。此外,由於可以區分各包型的銷售額,各工作桌之間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競爭意識,提升職人們的工作動力。
我過去曾經參訪過其他公司的工廠,在視察「流水線生產」的時候,看著負責圖膠水的職人一整天都在塗膠水的模樣,深有感觸。「這個職人的技術有在進步嗎?」
「為了讓每個職人的技術都能夠更加精進,必須要從0開始參與包包的製作才行……」 工作桌的生產方式,就是從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後衍伸出來的。

「工作的意義」依價值觀而有所差異 再繼續談一下大量生產與手工生產之間的「Third way」吧。 說來有趣,在這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之間,勞動者的想法與價值觀是完全不一樣的。想必「工作」這一詞的意義也是有所不同的。 正因為如此,即使這兩種生產方式同時存在於這世界上,卻幾乎不存在交流,甚至可能是互相批判的狀態。 習慣了彼此對立,所以更不容易發現對方的優點並加以結合運用。看到這一點,讓我感受到了極大的可能性。 將大量生產與手工的優點結合加成,就能孕育出新的附加價值。這也可能創造出新的需求。 這樣「不妥協的、嶄新的生產方式」,正是產品生產的Third way,令我心中激動不已。 新的附加價值之中,想必也蘊含了新的價格與形態。
在孟加拉付諸實現的Third way,想必也能運用於尼泊爾與印尼。
每個國家必然都有最適合的、不同的Third way。為了尋找答案的旅程,可以說充滿了樂趣。 我們希望讓生產更有效率,但也希望透過只有某個人可以完成的技術等,藉由手工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 最終,不論是規模或是品質,只要找到最適合那個國家的方法,讓該國、該區域以及職人「個人」的能力得到發揮,想必就可以在迴避價格戰的同時,也能讓該國在國際市場獨樹一幟。 這正是我的夢想。 *本文譯自山口絵理子小姐的專欄 —— 「大量生産」と「手仕事」は、対立しない。私が挑戦した、「妥協じゃない」ものづくり。 原專欄內容摘錄自山口絵理子小姐的著作『ThirdWay 第3の道のつくり方』,經重新編輯後發表。(編集協力:宮本恵理子・竹下隆一郎/ 編集:大竹朝子)
走訪斯里蘭卡Vol.1 寶石開採
2022/5/25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斯里蘭卡天然石的開採過程。 JEWELRY MOTHERHOUSE採用的斯里蘭卡天然石開採於「拉特納普勒」,距離首都可倫坡約2小時的車程。上了車,沿著崎嶇的山路前行,最後來到了充滿大自然氣息的山林當中。









走訪斯里蘭卡Vol.2原石研磨工坊
走訪斯里蘭卡系列的第二篇,要為大家介紹原石的研磨工坊。
這裡是將開採出來的原石切割打磨,使其蛻變成美麗寶石的研磨職人們工作的地點。
從斯里蘭卡的機場出發,前往車程約一小時的偏遠鄉村。
工坊就位在當地的住宅區中。
這裡就是研磨工坊。
有種家一樣的氛圍。
工坊裡並列著幾台用於切割、打磨原石的機器。
「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
「嗞嗞嗞嗞嗞嗞嗞嗞、」
工坊中迴響著原石觸碰到研磨機刃面的聲音。
在這裡,可以看到很多大小不一的原石。
由於每顆原石的大小都不同,
在進行造型的打磨前,需要先切割成接近的尺寸。
一邊確認原石的方向,一邊將其壓在迴轉的刀刃上進行切割。
製作時,職人認真的目光令人不由屏息。
原石修整到一定大小後,
接下來就是正式的切割作業。
需要將原石不斷變換角度加以打磨,
依據設計一點點磨出不同的切面。
切面較為細小的切割外型,在製作時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
需要很仔細地一點點變化角度進行作業。
經營工坊的坎迪卡小姐說,她從十幾歲開始做這份工作,到現在已經35年了。
之所以一直持續下去,除了覺得寶石的研磨很有趣之外,
也是為了生計考量。因為這是一份不用外出,在家就可以進行的工作。
這是一份家裡只要有相應的機器就可以進行的工作。
對當地婦女來說,能夠在家中工作也是一種優勢。
這間工坊裡,有才剛開始6個月的新人,也有資歷超過10年以上的資深職人。
大家認真工作的同時,也會在吹拂而過的、讓人身心舒暢的微風中彼此閒聊。
和諧的工作環境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坎迪卡小姐經營的工坊之外,我們也拜訪了另一間同樣是在業主的家中營運的工坊。
大約七張榻榻米大小的房間裡,靠牆並列著五張工作桌。
來到這裡,可以清楚感受到每間工坊不同的風格。
這間研磨工坊的職人以男性為主,給人沈默寡言的印象。
安靜的工坊裡,有如韻律般迴響著打磨原石的聲音。
這位是工坊的主人撒曼達先生。
他有25年以上的職人經驗,打磨寶石的手真的非常靈巧,令人讚嘆。
參訪工坊、與職人們交談的過程中,
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自己的技術充滿自豪。
經由研磨職人的巧手,開採出來的原石得以蛻變成透亮的寶石。
而下一步,就是這些打磨完成的寶石製作成珠寶了。
請看下一篇:走訪斯里蘭卡Vol.3珠寶工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