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專欄 2024-05-21
面向世界的自我介紹。 MOTHERHOUSE登上NEWSWEEK國際版!
出版的事情(編按:山口小姐目前正在籌備以愛創業的英文版)暫時告一段落後,本週來了一個BIG NEWS。
「終於印刷完成了!」
這麼說著,公關部門的Staff拿來的,是NEWSWEEK國際版。去年底,對方寄了這樣一封信到我們公司。
「做為日本代表性的時尚品牌之一,MOTHERHOUSE的獨特之處在於將發展中國家的素材與職人技術與日本的設計精髓完美結合。希望我們能有機會採訪貴品牌。我們雜誌在全世界有超過4600萬的訂閱戶,採訪內容將會翻譯成英文,出版到全世界。」
「欸.....」這出乎意料的驚喜,讓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公關部門馬上開始忙碌起來。
收到信一個月後,來自海外、身材高大充滿菁英感的取材團隊來到了我們位於秋葉原的辦公室。
取材團隊對我們的事前調查詳細到令人驚嘆的地步,採訪則是英日文混雜,愉快的時間倏忽而逝。
到這個時候,我心裡充斥的都還是「太好了!」、「好開心!」等正面的情緒。
但是,收到完成的採訪初稿時,標題卻讓我覺得有點不太對。我再一次深刻感受到這個機會的價值與影響力。
「這是我第一篇面向世界介紹自己的訪談。是第一篇生產國的大家也可以閱讀的訪談。怎麼樣的標題跟內容才是最合適的……好難啊……」
對方取材後完成的第一版原稿,將重點放在MOTHERHOUSE作為時尚品牌的一面,主要介紹我自身極簡風格的設計、機能面上考慮身體舒適度的「用の美」等,特別強調日式設計的特點。
雖然這部分也讓我感覺十分光榮,但我相信顧客能夠感受到設計魅力的根本原因,還在於素材本身的出色、將之充分發揮的職人技術,以及將之調和的設計意圖。
我開始苦思該用怎麼樣的話語在這篇介紹日本的報導裡,讓生產國的大家成為主角。
「總覺得、這個品牌介紹起來真不容易啊....」明明是自己的事,卻不禁為此抱頭苦思。
於是我充分借助最近作為顧問加入的編輯松永光弘先生的專業知識,讓整篇報導編排看起來更活潑、也更加美觀;並請我信賴的公司美術總監立石小姐配合頁面的尺寸重新拍攝刊登的商品照片。雖然覺得很失禮,但我還是將這篇幾乎是完全客製化了的修正提案回覆給了對方。
內心緊張地想著「對方收到這個,應該會很生氣吧....」
然而,對方不僅全盤接受了,還用了整整一頁的篇幅刊登了報導。
此外,對方還在當初談好的頁面以外的部分,刊登了我們的商品。
雖然只節錄了部分,但這邊放上翻譯後的版本。
――――――――――――――――――――――――――――――――――――――――――――――――――――――――――――――――――――――――――――――――――――――――――――――――――――
「MOTHERHOUSE:不同文化的邂逅孕育出高品質的皮革製品。」
MOTHERHOUSE結合日本的設計感性與發展中國家獨特的素材、卓越的職人手工,製作出獨特的高品質皮件與配飾。品牌深受日本國內外愛用者的支持,並持續透過商品展現發展中國家的魅力與可能性。
如同字面上的意思,日本的箱包配件品牌MOTHERHOUSE與發展中國家「共同」生產皮革製品。
社長兼設計師的山口絵理子小姐親自造訪發展中國家,找出當地引以為傲的素材,結合原創的設計,和當地的職人「在自營工廠共同」生產高品質的商品。
她特別強調MOTHERHOUSE的商品是「日本與發展中國家真正攜手合作製造的」。
――――――――――――――――――――――――――――――――――――――――――――――――――――――――――――――――――――――――――――――――――――――――――――――――――――
我非常喜歡「真正攜手合作(真のコラボレーション)」這個說法。
「コラボ(Collabo/聯名/合作)」一詞最近常常出現在時尚業界,但我的狀況與此稍有不同。
我想合作的對象,不論何時都是發展中國家,目的也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他們莫大的可能性與迷人之處。
合作的方式甚至深入到了建立工廠、開發素材的程度。
「啊啊、這就是我想要的!!」可以直接從文章中感受到如此與眾不同的個性,我真的很開心。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期的封面剛好是印度首相莫迪,我就拿了一本回家。
把小孩哄睡之後,我躺在床上怔怔看著它,胸口一瞬間湧上許許多多的思緒,幾乎要哭出來了。
「在發展中國家創造世界一流的品牌」這個我在2006年立下的目標,真的非常遠大。
這18年間,即使已經前進、再前進了,還是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離這個夢想更近一點。
因為這是一個無法透過業績規模、店鋪數量等數字呈現的目標。
但這樣一路走來,居然可以登上國際性雜誌的版面,對我來說是相當大的成果。
我由衷感謝辛苦地持續手工生產的職人們、每天站在店裡貼心服務顧客的Staff們,以及辦公室裡為了交付成果努力設計的大家。
此外,尤其令我思緒萬千的,是刊載在這篇報導上方的商品們。
他們是支撐起MOTHERHOUSE的熱賣商品們。
每一個的調性、風格和素材都完全不同,卻仍然能保有相當的協調感,是因為設計的人是我,製作的是孟加拉的職人們,而生產的地方是我們的「自營工廠」。
我漸漸意識到,這種流程上的一致性可以包容設計上的多樣性,製造出一種氛圍。
採購素材、紙型的反覆試錯、修正、再次修正。我不禁回想起樣品室裡疲憊的氛圍,我沾滿膠水的手,以及完成最終樣品時夜間的工廠裡充斥的緊繃感。
回想起許多「幕後」之時,儘管只是一頁雜誌,我卻感覺這18年來的心血好像都集大成於此了。
我馬上用LINE把這篇報導分享給了工廠長Mamun先生。得到了這樣的回覆:
「It’s another miles ahead.」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我們,接下來也要繼續努力。
――――――――――――――――――――――――――――――――――――――――――――――――――――――――――――――――――――――――――――――――――――――――――――――――――――
►刊載本篇報導的NEWSWEEK ONLINE版
(日本)書店預計於5月下旬開始販售實體版本。